□ 本报记者 薛新荣
中国装备“走出去”继续发力,相比已成气候的高铁“出海”,后起之秀核电大有抢镜之意。近日,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了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次成功“出海”。此前,中国已与巴基斯坦签署了340亿美元投资协议,将建设大规模核电厂、地铁及轻轨站等。
与此同时,酝酿中的一系列政策将加速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步伐。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专门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装备“走出去”。另据记者了解,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多个部委拟出台扶持举措,政策涉及创新对外合作模式、拓宽外汇运用渠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或债券募集资金等多个方面。
高铁核电领衔装备“走出去”
从去年开始,高层就多次强调中国装备“走出去”,从中铁建获得的尼日利亚131亿美元铁路大单,到中泰、中缅、中俄等铁路合作协议,李克强总理几次出访都为中国带回大单。
高铁“走出去”的成绩斐然。商务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机车车辆出口增长19.3%,是同期外贸出口增速的3倍。铁路设备已成中国出口新增长点。就“体量”而言,去年机车车辆出口额已经达到37.4亿美元,年均增速近35%,而在2001年这一数额尚不到8000万美元。并且这一高增速有望继续保持。商务部认为,“未来高铁将成为铁路市场的重要增长点,我国铁路设备出口面临难得机遇。”
“中国铁路‘走出去’正逐步从初期的设备供货向设计引领、技术带动、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输出转变。”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说。比如中国企业承建的尼日利亚阿布贾至卡杜纳铁路是非洲首条按照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修建的现代化铁路。
多部委酝酿出台扶持政策
“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经济发展,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重大机遇。”对于装备“走出去”的意义,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如此指出。
也正是基于此,最近3个月内国务院常务会议4次讨论“走出去”问题,最近的一次是1月28日,会议主要议题就是部署加快装备走出去,其中着重强调了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装备“走出去”。
会议提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对外合作模式,探索采取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同时完善支持政策,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或债券募集资金,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为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
据悉,为落实国务院精神,多个部委还将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关于加快装备走出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商务部也将配合意见出台政策。商务部专门召开介绍我国铁路设备出口情况的专题发布会。
有市场空间,有政策扶持,今年将是铁路装备“走出去”力度和幅度更大的一年。这一点从一项数据或可窥见。商务部日前表示,预计今年中国北车国际业务收入占比将提高至20%,这一数据较该公司去年半年报数据中5.99%的占比翻了几倍。